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:孔子
正名思想 仁学思想
认识论
方法论:中庸思想
天命论
一、正名思想
1、正名的原因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
2、形式:周礼,即西周时期制定的一整套经济、政治制度和道德、规范、礼节、仪式等。其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、分封制和世袭制。
3、内容: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即后世的“名教思想”。
4、孔子对周礼的损益:
a、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,并以其作为周礼的思想实质。
b、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。
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c、维持“亲亲”的原则下,发展“贤贤”作为其补充,举贤才思想兆始。
d、把“仁”做为礼的内容。
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”
二、仁学思想
“克已复礼曰仁。一日克已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已,而由人乎?”
“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言、非礼勿动。”
1、 仁的基本性质: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,特点是突出强调从政治角度理解仁,即只有恢复礼制,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叫做仁。
2、 仁的基本内容:
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
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欤?”
“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。”
3、 仁的特点:为仁由已不由人,仁者行为是自觉主动的。
a、“仁远乎哉,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b、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”
c、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”→爱人→“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”
积极面→忠:“夫仁者,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
消极面→恕: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4、 具体条目:仁的品德的全面性。
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
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
三、认识论
1、先验论:
a、“生而知之者上也,学而知之者次也,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。”
b、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c、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
2、获得知识即要从直接经验来又要吸取间接经验,还应重视推理思考。
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;多见阙疑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”
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3、在教育思想及方法上总结出了一些符合人们心理认识活动的经验。
a、“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”
b、“每事问”、“学而时习之”、“不耻下问”、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择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c、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、“温故而知新”。
d、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四、方法论:中庸之道
要点:“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,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
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,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。
1、维道之法谓中庸
a、认识事物时,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,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。
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
b、处理事物时,不偏袒任一倾向,而是在各种不同之间调合各种倾向。
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2、中庸法则是全面而灵活的法则。
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“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”
中庸的灵活性服从于道义原则,道义原则即周礼。中庸法则一方面以周礼做为指导原则,另一方面,周礼的主要精神的可贵之处正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。就中庸法则灵活性的目的是维护周礼而言,它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。然而,其着重点仍在于强调其方法上适度与平和的性质,及适用这种方法时所必须具有的灵活性。
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”
“唐棣之花,偏其反而,岂不尔思?室是远而。”
“礼之用,和为贵,先王之道斯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”
“中则不偏,常则不易,惟中不足以尽之,故曰中庸。”
五、天命论:孔子一方面弃置天的人格神的外貌,保留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;另一方面,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,把天命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命定论。此外,孔子对人力的作用置以一定的地位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。
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
“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;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。”
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
“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”
2025考研人数达388w,考研热度依旧火热!如何备战2026考研?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?在职考生如何备考?考研知识点繁多,择校困难大,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。网课面授多项选,专业辅导1对1,全年集训随时学!
上一篇: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:公孙龙
下一篇:考研历史学复习:三大方法加深记忆